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光厂创意科技创始人杨达:版权保护并没什么“技术壁垒”我们愿意“日拱一卒”
来源:米乐m6登录平台      发布时间:2024-02-24 03:09:57      


光厂创意科技创始人杨达:版权保护并没什么“技术壁垒”我们愿意“日拱一卒”


  在国内版权保护从一片蛮荒、到泥沙俱下、再到慢慢形成良性生态的过程中,一位“土生土长”的成都创业者逐渐“浮出水面”。

  他在这个“视频汹涌”的时代,花费十余年时间,提前布局版权保护,打造出一个连接视频制作创意方与需求方的“开放式平台”;他坚持“慢即是快”,打磨底层技术,推出视频查重系统,首创作品原创证明功能......一系列成绩使他在业内声名鹊起。

  他说这是一个“视频汹涌“的时代,自己通过搭建一个“撮合平台“让视频制作的创意方与需求方精准对接,资源互通。与此同时,以“日拱一卒“的心态不断推动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版权保护生态。

  本期《创史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与数字创意领域交易买卖平台企业——光厂创意科技的创始人/CEO杨达聊了聊他的“草根”创业之路。

  近年,网络版权产业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的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市场规模迅速突破万亿元。

  杨达执掌的光厂创意已成长为一家近百人规模的成都新经济领域领头羊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音视频素材交易买卖平台(,其媒资库资源占国内市场50%以上,在售视频素材超1800万件,签约供稿人超6万名,2022年平台交易金额超1.5亿元。

  凭借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光厂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版权协会版权保护创新奖”,成为了天府新四板首批拟上市文创专板20家企业之一(证券代码:930006),目前估值已达3亿。

  对这位出身“草根”的创业者而言,公司估值从百万到上亿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追逐寻找自我价值,并创造长期社会价值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有过徘徊、有过自我怀疑、有过多次关键利益的抉择。但最后,杨达都是凭着极强的直觉以及朴素的价值判断,在荆棘丛生的版权保护之路上“杀”了出来。

  他始终坚信,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才是一家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创造商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重要的“源泉”。

  “其实,我们这一领域并没什么技术壁垒,最主要的还是公司所坚持的长期价值。如果你尊重且懂得版权的价值,并坚持长期投入,那么市场最终会给予你正向的反馈。”

  NBD:从你的工作履历看,你是一位经历很丰富的“草根”创业者,最初是怎样的契机切入到创意视频素材这一赛道的?

  杨达:在正式创业之前,我什么都做过,进过厂子,做过服务员,也在酒吧等场所当过VJ(Visual Jockey影像骑师)。

  当VJ的那一段经历,我慢慢接触到灯光、视觉、视频制作等更加专业的领域。我发现这一领域的视频素材交易还处于一个“市场空白”的阶段。于是,我头一热就辞掉了当时月薪4000元的VJ工作,从零开始做VJ师网(。这一个网站也就成为了现在光厂所有业务及项目的“起点”。

  后来,当我真正进入到视频素材交易这一领域时,才发觉这是一个可以触及到更大圈层的创业项目,而不仅仅局限于此前的娱乐场景,像是媒体、高校还有企业对于视频素材这一块的需求都是非常庞大的。

  坦率来讲,我创业的起点并不是出于什么远大的抱负,更多是为了在生存的基础之上,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我最初的想法也很简单:搭建起一个资源交流的平台,不断匹配需求者,同时鼓励创作者。

  2022年,VJshi网正式启用中文名“光厂”图源:“光厂VJshi”公众号

  NBD:我关注到,你们平台其实有很多来自底层、没有名气的普通创作者,他们在这里除了能挣得相应的报酬,还能收获不少的认可。是否是因为曾经比较“接地气”的职业经历,你才更能够从底层创作者的需求和痛点出发?

  杨达:某一些程度上能这样理解。因为我在做VJ时,长期苦于寻找视频素材,当时这一块市场也非常混乱,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平台。很多底层的视频创作者常因为版权保护的缺失,而蒙受不少损失。

  我们愿意扮演起一个角色,帮更多的人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创作生态。这个“价值”可以是经济层面的,也可以是情感层面的。

  像是之前有位宝妈在生孩之后找工作困难,但她熟悉后期制作,于是通过在我们平台创作视频素材获得了远超以往的收入。还有一位北京的退休大爷,凭着兴趣爱好,拍摄了大量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和特色建筑。他的作品除了为他带来实际的收益外,还让他找到了新的“认同感”。我们的平台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NBD:在创业初期,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你来说,没有一点的技术背景,也不懂团队管理,在种种巨大的未知面前,我很好奇当时你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杨达:的确,我本身不懂服务器,也不懂算法。一开始的挑战,更多也是来自技术层面的。但这样一些问题,凭借我自身的好奇心、自驱力和技术团队的成熟,都在短期内逐一解决。

  自2012年成立以来,公司也相对顺风顺水,长期处在盈利的状态。后来随义务及团队规模的扩大,我发现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层面之外,更多的挑战其实来自于我的内心——时不时涌现的“自我怀疑”。

  一方面,身边其实是没太多能够依靠的人以及渠道,只能靠自己。这样一个时间段碰到问题,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常将“矛头”对准自身。

  另一方面,因为“孤身打拼”,也缺乏一个“参照物”,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做得怎样,又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像是在“黑暗森林”里一样。那段时间,我时常陷入类似的“自我怀疑”——我的成功是否只是运气?这样的模式能否持续?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过了那个创业的“草莽”阶段后,我也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笑)。

  NBD:我观察到,光厂的成长脉络其实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短视频领域的发展保持着某种“同频”。可当友商们都忙着挣“快钱”的时候,我发现你们早在2016年、2017年就投入了不少的资源提前布局版权保护。当时是怎样一种状况?

  杨达:的确,在版权保护领域,我们算是国内比较早入场的,也是最早花大力气投入版权保护的。那两年正好是我们的高速增长期,平台的交易总额迅速突破千万。当时我们本可以乘着流量的“红利期”逐步扩大规模,多挣“快钱”。

  但在那个业务快速地增长的阶段,我们仍旧是选择了“慢下来”。因为我清楚地看到行业这种野蛮式增长的背后存在太多问题,其中最尖锐的就是原创保护缺失,这是摆在各大数字创意交易平台面前最大的难题。

  原创作品意味着价值,是平台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原创作品版权被侵犯,意味着平台收入的流失和信用的下降。但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又意味着投入的增加与增长的变缓。当时我跟团队都下了非常大的决心,选择“加码”版权保护,率先做那个行业的“搅局者”。后来才慢慢构筑起比较领先的版权保护体系。

  VJ师网上“永远的远”供稿的4K智慧交通 图源:“光厂VJshi”公众号

  NBD:我看到,自那之后,你们在原创视频作品的确权及溯源领域迅速成了全国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玩家之一。具体而言,你们当时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版权风险,推动版权保护的?

  杨达:那几年,我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套视频查重系统,智能对比供稿人所上传的作品和数据系统中涵盖的作品,可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收录抄袭作品。通过和多个视频平台建立合作,我们与其他平台打通了数据流,实现了数据互通。因此,这套视频查重系统的识别范围更广,识别精度也更高。

  针对盗版乱象,我们又相继开发出供稿人信用及风险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从供稿方面排除掉版权侵权风险,初步形成了从供稿人到平台到使用人的良性闭环状态。

  但是单方面地约束管控供稿人版权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完善整体交易流程,明确使用主体的性质和场景。于是,我们又进一步升级了光厂平台的版权作品授权体系。

  2021年,为解决供稿人作品版权存证不方便、维权取证难等,我们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起了版权存证服务平台(版权中心),通过加密方式将版权存证的“申请人+发布时间+发布内容”三者合并上传至区块链,并通过蚂蚁版权保护平台读取、储存和导出其上链的数据,通过与人民法院、国家授时中心和司法鉴定机构等权威部门组建司法区块链检验数据线月,

  去年,光厂通过数据确权完成了超100万件作品的版权保护。同时,针对盗版搬运等侵犯权利的行为,全年成功调解80起投诉,调解金额近20万元。全年启动外网维权诉讼近90起,近20件维权诉讼成功结案,打掉数家侵权时间长、侵权作品数量多的网络店铺,帮助供稿人获得较高的侵权赔偿款。虽然,刚刚我们聊了比较多光厂在版权保护领域的技术与实践。但事实上版权保护领域并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

  只要你愿意用心投入、去保护需求者与创作者的权益,就会有更多的人信任你的平台。

  我们有不同的业务模式,例如卖素材,提成的70%-75%都会给到供稿人;另外一个业务模式是项目撮合,95%的收入给制作方,平台只抽取5%。

  事实上,跟视觉中国的合作,在业务上我们有许多互补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联合打造“视觉中国音视频业务中心”,共同开发海量优质音视频内容数据,加大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投入。目前,AIGC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行业变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持续优化版权中心、开展“剑网”维权专项行动、深化平台调解工作。短期来看,我们不会有太多的融资需求。我们大家都希望,未来2年能轻松实现内容规模跨越式增长,年营收增长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未来1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视听创意平台。